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

人在網中,何以自處

2024-03-01 09:38
來源:半月談網

作者:張漫子

一個加速鏈接的“網狀世界”呼嘯而來。

2024年的第三天,第一批直連手機的星鏈衛(wèi)星已經上天,成功實現(xiàn)手機與衛(wèi)星的直接通信。26億尚處于網絡稀薄的山地、沙漠、海上的人們,貼近了手機直連衛(wèi)星、暢通直接聯(lián)絡的可能。

一個巨變發(fā)生在昨日世界去往未來世界的虛與實、人與機、時與空之間。這一變化與其最大的變量——技術,人工智能、人機交互、區(qū)塊鏈、物聯(lián)網、虛擬現(xiàn)實、數字孿生、生物計算、空天一體化等,指向一個共同的進化結構——“網”。

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
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之間的網,越織越密,無邊無際。不知何時將啟動的“鏈式反應”,最終也將擊中我們,像遙遠的海潮翻滾著浪花拍打海岸一樣。

網狀結構如何形成、如何運轉?如何影響作為節(jié)點、原子、賽博格化的我們?

人類社會的“土特產”

一年一度的“科技春晚”CES在拉斯維加斯“卷”出了天際。AI的春風拂過,家居、出行、健康、游戲等日常領域,紛紛傳來未來的信號。

不止于“把智能手機的App轉移到車上”的電動汽車、可監(jiān)測人體健康數據的運動耳機、鏈接功能強大界面卻幾乎隱形的家用電器、自取食材自動開火的烹飪機器人、打電話時可實時翻譯成對方語言的智能手機……

網羅萬物、鏈接萬物,成為百年以來技術最重要的進化方向之一。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普遍存在,增強了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之間的互聯(lián)互通。全時、自主、智能、無縫的交互,使“萬物之網”呼之欲出。

大家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我們的生活早已被各種各樣的“網”所覆蓋了。

生活的“鏈接率”太高了。點個菜,掃個碼,你已經“鏈”上了?;氐郊蚁胫酪路裁磿r間能洗完,掃個碼吧,你和你的洗衣機也都上了“鏈”。云上CES之后,這個鏈接的濃度在未來還會更高。電動車、手機且不用說,電視、空調、烤箱、牙刷、花盆、燈……如今馬桶蓋太智能,一不留神也“鏈”上了。

造物者也對網狀結構情有獨鐘:人體神經元的結構是一張網,植物的根系是一張網,宇宙最大的結構是一張網,螞蟻信息傳遞的形狀也是一張網。

網,能創(chuàng)造便利。交通與運輸網尚未形成的時候,虔誠的行者,想去一次地中海,需要牽著馬翻過高山,騎上駱駝,穿越沙漠和草原,在風餐露宿中不被疾病擊倒,幾年光景才能到達。而今天,半天就已足夠。如果只是與羅馬人取得聯(lián)系,一個電話、一條消息,幾分鐘、幾秒鐘甚至就能實現(xiàn)。

人與人之間的鏈路越來越短?!傲确指簟钡氖澜缋铮硐霠顟B(tài)下,六次分享,消息就能抵達地球上的任何人。

鏈接的代價

網,是能夠拉近距離,壓縮空間。但網是否越密越好?

網狀結構極易在短時間內擴張。1994年,萬維網的規(guī)模還相對較小,當時的搜索引擎如Lycos開始出現(xiàn),能索引數十萬個網頁。到了1997年,隨著互聯(lián)網的普及和內容的快速增長,搜索引擎的索引量已經達到數億級別。2023年,這一數字已超過數萬億。

網上的節(jié)點不斷增多,一整張網將發(fā)生質的變化。節(jié)點太多,人就會被超負荷的結構所困,網越密,越勒得慌。

打開手機,App跳個不停,沒有這些App的時候,人的困擾是只能自己徒手解決各種生活問題。當過多時,App存在本身反而成了困擾。

這些原本讓生活更便捷的“幫手”怎么越幫越累?當網狀結構的進化一路狂奔,有時會到達一個相反的方向:網絡攻擊、網絡詐騙,還有象征著鏈接過度的網絡謠言和傳染病。過度了就會發(fā)生異化。

過度的鏈接,是不能承受之重。過去,人們在互聯(lián)網里逃避現(xiàn)實,今天,人們在真實世界中逃離網絡。我們輕易獲取知識的同時,丟失的可能是慢思考。

未來的棱鏡

網,傳播快樂、寬容和愛,也傳播病毒、情緒、噪音。

數字社會之網以空前的廣度和速度相連,判斷權卻交給算法。不同人群被隔離在各自的、系統(tǒng)性偏差不斷強化的回音室里,日益分化。

“羊群效應”會加重信息損失的擴散。有時,網狀結構中兩三個節(jié)點的錯誤,可能指向的就是一個“羊群”的迷失——選擇了口碑過譽的餐廳,斃掉了頗有前景的技術成果,甚至引發(fā)了本不必要的銀行擠兌。

數字技術讓地球進階到2.0版本,但過密的網狀連接容易把人搞得眼花繚亂。我們看到《黑客帝國》《致命魔術》《雪崩》等許多科幻作品中,人類任由技術踩著油門,肢解著數字游民的生活,看似無所不能,其實卻鑲嵌在表面。

技術進化與文明歷程的交疊,構成人類未來的命運。文明的歷程,是人類越看越遠的過程。隨著視野的延伸,人類認知的宇宙、世界將越來越廣闊。

我們對《外賣騎手,困在系統(tǒng)里》記憶猶新。在密布的網格里,如果把判斷權交給技術之網,把人化約成一串數據、一個節(jié)點、一塊硬盤,誰又能置身事外呢?

未來的人類將會怎樣?他們是否還會記得古老工具剛剛興起、古老文明剛剛萌芽的時刻?在遠古,我們的祖先在石器、墻壁、洞穴、器物上留下獨特的符號、語言;而今,我們留下的記錄以代碼、數據的形式存在,人類的生活痕跡看似都點點滴滴保存下來。但這個“記憶”太脆弱,服務器一旦被入侵、被損壞,或許將一無所有。

(編輯:張曦?)

責任編輯:孔德明

熱門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