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月談記者 陳宇軒 張泉
為了揭開宇宙最深邃的奧秘,科學家把目光投向地下700米的地方。
在位于廣東江門開平市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大廳,從2013年立項至今,中國科學家花了11年時間設計、建造了一座位于地下700米的巨型探測器,用來捕捉有“宇宙幽靈”之稱的中微子。
探測中微子,到底為何如此重要,又如此困難?
深入地下700米
從廣東江門開平市區(qū)出發(fā),驅(qū)車大約一個小時,一片坐落在青山中的建筑群映入眼簾。換乘簡易罐籠,聽著耳邊金屬碰撞發(fā)出的叮當聲,5分鐘左右可以到達位于地下700米的實驗大廳。
一座大科學裝置,為什么要建在如此偏僻的地方?為什么要把探測器放置在700米深的地下?
據(jù)大裝置的“管家”——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介紹,江門中微子實驗的主要工作,其實是測量核電站反應堆的中微子振蕩,核電站反應堆熱功率越大,釋放的中微子數(shù)目就越多,實驗精度就越高,尤其是當實驗裝置距離核電站反應堆50至55公里時,中微子振蕩出現(xiàn)極大值,對中微子質(zhì)量順序的測量最靈敏。江門中微子實驗所在位置,距離附近的陽江核電站和臺山核電站均為53公里,三地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,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兩個核電站的總功率。
放置在地下700米深處,則是出于“安靜”的要求??蒲腥藛T說,由于地面上有很強的宇宙射線,會干擾對中微子的探測。700米的山體和巖層就相當于過濾器,可以大幅減低宇宙射線強度。
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核心探測設備是一座巨型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,相當于13層樓高,探測器放置在地下實驗大廳內(nèi)一個44米深的池子中央,由直徑41.1米的不銹鋼網(wǎng)殼支撐。
如此龐大的探測器是如何工作的?關鍵就在于其內(nèi)部放置的密密麻麻的光電倍增管。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曹俊說,探測中微子主要依靠液體閃爍體和光電倍增管實現(xiàn)。液體閃爍體是探測中微子的介質(zhì),看上去和水差不多,但對純度要求非常高。當外界的中微子進入到探測器內(nèi)部,個別中微子與液體閃爍體發(fā)生作用,就會發(fā)出微弱的光,探測器內(nèi)數(shù)萬個光電倍增管負責把光信號轉(zhuǎn)化成電信號,并將微弱的電信號放大1000萬倍。電信號有了一定強度,科研人員就可以將其記錄下來,利用計算機開展數(shù)據(jù)分析,探索中微子方有可能。
工人在安裝中心探測器上的光電倍增管 金立旺 攝
解答70年未解之謎
說起來,中微子是構成物質(zhì)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,也是宇宙中最古老、數(shù)量最多的粒子,從宇宙大爆炸起就彌散在宇宙中。理解中微子,也就是理解我們宇宙的歷史。
然而,人們無法感知到身邊無處不在的中微子。這是因為中微子質(zhì)量非常輕,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,更具有強大的穿透力,可以輕松穿過人體、地面、地球甚至是太陽。更重要的是,中微子幾乎不與任何物質(zhì)發(fā)生反應,導致人們不僅看不到中微子,就連探測它也非常不容易。
直到1956年,美國物理學家萊因斯和考恩首次探測到了核電站反應堆發(fā)出的中微子,中微子的存在終于得到證實。從那時起,中微子就成為了物理學的重要主題,相關成果4次獲得諾貝爾獎。然而,近70年后,人們對中微子的性質(zhì)仍然缺乏詳細了解。
“中微子質(zhì)量大小、起源、質(zhì)量順序、是否造成宇宙中物質(zhì)與反物質(zhì)的不對稱等關鍵問題尚不明確?!敝袊茖W院院士、江門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如是說。
王貽芳是我國中微子研究的領軍專家,2001年開始領導我國的中微子實驗。在他看來,建設先進的探測器,獲取更精確的數(shù)據(jù),是中微子研究的重點。早在2003年,王貽芳就牽頭論證設計了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——大亞灣中微子實驗。2007年,該裝置開工建設,2011年正式運行取數(shù)。2012年3月,科研人員依托大亞灣中微子實驗,發(fā)現(xiàn)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,并測得其振蕩大小,該成果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。截至2020年退役,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將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從2012年的20%提高到了2.8%。
而今江門中微子實驗接過了“前輩”的接力棒。根據(jù)現(xiàn)有規(guī)劃,江門中微子實驗設計壽命是30年,預計在正式運行后的5到10年內(nèi)完成測量中微子質(zhì)量順序這一最主要的科學目標。同時,科研人員也會投入測量中微子的振蕩參數(shù),把精度提高10倍左右,并涉足超新星、地球中微子、太陽中微子等研究。在2030年左右,科研人員將對探測器進行改造升級,使其能夠測量中微子的絕對質(zhì)量。
大科學計劃催生多項國際領先技術
作為一個復雜而精密的大科學裝置,江門中微子實驗建設要求高、難度大,面臨的挑戰(zhàn)在國際上也是少見的,尤其從挖洞、設備安裝,到調(diào)試、運行,全程在地下700米處進行,更關鍵的是,需要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確保探測器持續(xù)正常工作,這對于各項工程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。
“在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這一大科學裝置過程中,科研人員在國產(chǎn)新型光電倍增管研制、高性能液體閃爍體研制、超大型高精度探測器設計制造等一系列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實質(zhì)性突破,不僅滿足了實驗裝置的建設需求,還推動了相關技術的國產(chǎn)化以及產(chǎn)業(yè)的發(fā)展,充分體現(xiàn)了大科學計劃的牽引作用?!蓖踬O芳說。
“江門中微子實驗建成后將成為國際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,與日本的頂級神岡中微子實驗(Hyper-K)和美國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實驗(DUNE)形成中微子研究的三足鼎立之勢,將使我國在中微子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。”王貽芳說。
編輯:范鐘秀